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应知应会100 问
发布时间:2020/12/29 18:03:22/ 作者:/ 来源:点击数:
1.什么是民族?
答: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什么是民族问题?
答: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国际性和敏感性5个基本特征。
3.我们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是什么?
答: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
4.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答: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5.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答: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6.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7.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是“八个坚持”,指的是什么?
答:(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坚持维护祖国统一;
(4)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5)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7)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8)坚持依法治国。
8.马克思主义“五观”是什么?
答: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9.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是什么?
答: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1.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答: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2.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与全国的发展相适应。
(2)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活力。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必须建立和健全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使自治法更好地发挥作用。
(5)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违法犯罪活动。
13.为什么要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
答: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一做法,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地区实际,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必然要求。
14.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
答:(1)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坚持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政策。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8)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15.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是什么事件?
答:1935年5月,红军长征期间,刘伯承和小叶丹“彝海结盟”。
16.什么是民族平等?
答: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17.什么是民族团结?
答: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18.维护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意义是什么?
答: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1)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保障;(2)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3)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19.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答: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20.十九大明确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向是什么?
答: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
2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是什么?
答: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由政府主导、各民族群众广泛参与、创造性地推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进步的一切社会活动。
2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特点是什么?
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民族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时代性、形式的多样性、永恒的创新性、切实的针对性等特点。
23.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推进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
24.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深入开展维护祖国统一和热爱伟大祖国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维护稳定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宣传教育。
25.如何理解民族团结教育这项活动?
答:民族团结教育是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学习民族理论、掌握民族政策、普及民族团结常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责任的教育。
26.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答:一个核心、一个突破点、三个重点、三个创新、五个转变,即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争取人心为突破点,以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社会成员全覆盖为重点,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路、内容与方法,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针对性、创新性、全面性的转变。
27.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因人施教、正面教育、注重实效、与时俱进的原则。
28.民族团结进步“四项教育”是什么?
答: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知识的教育。
29.民族团结的“五个认同”是什么?
答: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30.民族团结的“三个不忘”是什么?
答: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
31.民族团结的“五个维护”是什么?
答: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32.民族团结的“四个人人”是什么?
答: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人人都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
33.民族工作中的“三个离不开”是什么?
答: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3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相互”是什么?
答: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35.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主要是什么?
答: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
36.我国56个民族有哪些?
答: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布依族、白族、朝鲜族、侗族、哈尼族、哈萨克族、满族、土家族、瑶族、达斡尔族、东乡族、高山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拉祜族、纳西族、畲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仫佬族、羌族、水族、土族、佤族、阿昌族、布朗族、毛南族、普米族、撒拉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仡佬族、保安族、德昂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京族、怒族、乌孜别克族、裕固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基诺族、珞巴族、门巴族、塔塔尔族。
37.为什么把除汉族外的其他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答:在我国,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所以习惯上把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38.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是多少,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是多少?
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是113792211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是8.49%。
39.什么是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多少?
答: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民族有22个,统称为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63万人。
40.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两个?
答: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41.我国民族最多的是哪个省?哪个少数民族分布最广?
答:民族最多的是云南省,回族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42.中国各民族分布特点是什么?
答: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43.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4.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5.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6.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什么?
答: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47.我国是哪一年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
答:1954年。
48.少数民族公民可以因其风俗习惯特殊而不服兵役吗?
答:不可以。
4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什么时候颁布实施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该法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4年10月1日颁布施行。
50.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是什么?答:(1)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治;(2)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3)各民族自治地方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4)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结合;(5)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结合。51.民族自治地方分几级?
答:民族自治地方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5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什么?
答: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5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特殊权限?
答: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4.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按什么顺序组成?
答: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
55.民族乡属于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吗,为什么?
答:不属于。我国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通过在这些地方设立民族乡办法,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乡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依法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一种基层政权形式,是解决我国散杂居少数民族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政治形式,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必要补充形式,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56.全国共有多少个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
答: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7.我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自治县州、自治县分别是哪个?
答: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
58.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
答:44个。
59.我国实施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
答:71%。
60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为多少?
答:6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为64.3%。
61.什么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答: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产生活、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相沿成习、广泛流传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
62.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答:《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
63.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答:要从点滴做起,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做到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不去冒犯少数民族的各项禁忌等等。
64.我国对公民确定、更改民族成份有哪些规定?
答:国家民委 公安部于2015年6月16日联合发布《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已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主要内容有:(1)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名称为准。
(2)公民的民族成份,只能根据其父亲或者母亲的民族成份确认、登记。本办法所称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与继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3)公安部门在办理新增人口户口登记时,应当根据新增人口父母的民族成份,确认其民族成份;新增人口的父母民族成份不同的,应该根据其父母签署的民族成份填报申请书予以确定并登记。
(4)公民成份经确认登记后,一般不得变更。
(5)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其民族成份一次。①父母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其民族成份与直接抚养一方不同的;②父母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其民族成份与继父(母)的民族成份不同的;③其民族成份与养父(母)的民族成份不同的。
(6)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在其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两年内,可以依据其父或者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请变更一次。
65.变更民族成份需要提交哪些证明材料?办理程序如何?
(1)未满十八周岁公民申请变更民族成份,需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①书面申请书:根据生父(母)的民族成份提出变更申请的,书面申请书应当由直接抚养的一方签署;根据养父(母)的民族成份提出变更申请的,书面申请书应当由公民养父母共同签署;根据继父(母)的民族成份提出变更申请的,书面申请书应当由与公民共同生活的生父(母)与继母(父)共同签署。申请之日公民已年满十六周岁的,申请人应当征求公民本人的意见。
②公民本人的居民户口薄及公民的养(继)父(母)的居民户口薄、居民身份证;
③依据生父(母)的民族成份申请变更的,需提供离婚证明;依据继父(母)的民族成份申请变更的,需提供生父(母与继母(父)的婚姻关系证明;依据养父(母)的民族成份申请变更的,需提供收养证明;
④如居民户口薄不能体现父母子女关系的,需提供公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父母子女关系证明;
⑤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2)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申请变更民族成份,需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①由本人提交的书面申请书;
②公民本人及其父母的居民户口薄、居民身份证;
③如居民户口簿不能体现公民与父母子女关系的,需要提供公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父母子女关系证明:
④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3)办理程序:将有关证明材料交到申请人户籍所在地县级民族部门,并填写《广西壮族自治区公民变更民族成份申请审批表》后由户籍所在地县级民族部门初审后录入系统,经市一级民族部门复审和最终审核后反馈至户籍所在地民族部门,由户籍所在地民族部门将民族成份更改证明转给申请人,最后申请人凭民族成份更改证明到公安户籍部门办理更改手续。
66.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参加普通高等院校考试录取实行哪些优惠照顾政策?
答: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政策明确规定“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分数,择优录取。”
67.什么是民族文化?
答: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发展历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特征的具体体现。各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68.党和国家保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16字方针是什么?
答: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
69.我国《教育法》规定,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教学使用语言上的规定是可以使用什么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答: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
70.人民币(纸币)上除汉文外,使用了哪几种少数民族文字?
答:4种,分别是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和壮文。
71.什么是城市民族工作?
答:城市民族工作是指以城市少数民族为主要对象的民族工作及与城市功能相联系的民族工作。
72.民贸企业、民品企业、少数民族企业分别是什么?
答:民贸企业是指民族贸易企业;民品企业是指民族用品生产定点企业;少数民族企业通常是指民族贸易企业和民族用品生产定点企业。
73.容县“十三五”期间的民贸民品企业是哪些?
答:广西南方黑芝麻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南山瓷器有限公司、广西容县美柏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广西盛世鸿霞玻璃制品有限公司4个企业。
74.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改善村寨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推进民居保护与建设、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75.“三股势力”是指什么?
答: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
76.在我国,政府承认的五大宗教是什么?
答: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77.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个,分别是哪几个?
答: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
78.《宪法》是怎样规定少数民族公民宗教信仰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79.我国新时期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答: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0.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是什么时间施行?
答: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81. 《广西壮族自治区宗教事务办法》是什么时间施行?
答:2019年12月19日自治区十三届人民政府第4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020年2月3日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37号令公布,自2020年4月1日起施行。
8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83.擅自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的,应怎样处理?
答:《宗教事务条例》第六十九条规定,擅自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的,宗教活动场所已被撤销登记或者吊销登记证书仍然进行宗教活动的,或者擅自设立宗教院校的,由宗教事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予以取缔,有违法所得、非法财物的,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违法所得无法确定的,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房屋、构筑物的,由规划、建设等部门依法处理;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84.什么是“清真食品”?
答: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屠宰、加工制作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饮食、副食品、食品。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地理气候和生活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清真食品的范围和标准不尽相同而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特征,但可以明确的是,凡不含肉类、动物油脂、乳类成份的食品,不应属于清真食品,比如蔬菜、水果、水、盐等,也不应冠以“清真”字样,或以清真食品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85.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指什么?
答: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
86.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的创建目标是什么?
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干部职工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提升广大干部职工民族团结意识,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87.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的创建目标是什么?
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尊重各族员工风俗习惯,维护各族员工合法权益;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88.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创建目标是什么?
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切实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89.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的创建目标是什么?
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提高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严格落实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任务,促进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发展总体规划,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民族团结工作;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定期排查影响民族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及时有效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90.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创建目标是什么?
答: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决策部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入脑入心,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和“五个维护”意识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使学校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石,切实发挥学校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阵地作用。
91.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连队的创建目标是什么?
答:不断巩固和发展“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大好局面,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深入做好民族地区扶贫帮困、助学兴教等工作,书写军民鱼水情的时代新篇章。
92.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宗教活动场所的创建目标是什么?
答:坚决拥护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爱国爱教、知法守法,团结稳定、教风端正,管理规范、服务社会。
9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理念?
答: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
94.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体要求?
答: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
95.民族工作的立足点是什么?
答:发展是民族工作的立足点,是解决民族地区所有问题的关键。
96.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要任务?
答:(1)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2)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3)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
97.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各族群众的关系是什么?
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基深植于各族群众,生命蕴藏于各族群众、力量来源于各族群众,成果造福于各族群众。
98.民族问题的五性是什么?
答: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99.玉林市现有多少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答:55个,其中获国家级命名1个,自治区级命名11个,玉林市级命名43个。
100、容县现有多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分别是哪些单位?
答:3个,分别是县底镇,自良镇龙镇村和容州镇城西社区,均为玉林市一级命名。